上網搜尋久坐、臥床的關鍵字,常會看到許多對健康負面的資訊。全民動起來的風氣
這幾年非常興盛,唯獨大家對孕婦總持有不太一樣的態度:懷孕了就是要多休息、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懷孕了就要小心安份點,沒有什麼事現在一定要做,懷孕了就是......
雖然出發點都是良善的,但對孕婦的諸多行動限制真的有好處嗎?
剛好相反。有太多研究指出,臥床休息對預防早產和子癲前症不僅沒有顯著幫助,反而會增加靜脈血栓、骨質疏鬆的風險,產前產後出現憂鬱傾向的機會也比較高。
在過去的年代,大部分的人從事勞力工作。下田務農、工廠搬運、久站叫賣、日夜輪班,長時間的勞動、精神壓力及缺乏休息時間的確會增加早產的機會,在這樣的時空背景,懷孕了的確要多休息,縮短勞動的時間和負擔。勞基法也明令懷孕女性勞工夜間工作(晚上10點到隔天午6點),是絕對禁止。從事較粗重或需久站的工作者懷孕了也有權利向雇主要求調整工作內容。
但縮短勞動時間不等於限制活動量,在這個不用出門就可以買遍全世界的年代,大部分的人缺乏的早就不是「躺著不動」,而是不帶壓力的出門動一動。甚至頭暈、脹氣、下肢水腫、腰痠背痛等孕期的不適,其實也都可以靠增加走動、增加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改善。
在沒有超音波的年代,對於早期流產我們只能隔著肚皮胡亂猜測,從媽媽的一舉一動試圖歸因:動到嬰兒床會觸怒胎神?沒有乖乖躺著休息才引發流產?不小心公佈了喜訊才會這樣?反正把責任推給有子宮的那個人就對了。
但超音波的出現,已扭轉這些迷思,早在孕期之初,我們就可窺見胚胎的位置、型態、從卵黃囊的大小、發育速度去判斷這次懷孕的狀況。如果心跳該出現未出現,再多的臥床休息也不會改變結果,孕婦的罪惡感也應該隨之消失。
所以,懷孕到底該多休息還是該多活動?這個問題超級簡單,問孕婦本人就對了。初期要是嚴重孕吐、眩暈、全身無力,當然應該多睡多休息,後期如果恥骨疼痛,會喘會累,也無需硬撐多爬樓梯。但沒來由的限制孕期活動,甚至有一點不適就要完全臥床,不僅無法降低早產風險,對孕婦的身心靈絕對都是弊大於利!